家乡风物志作文(精选32篇)

作者: 冲淡回忆吧 2024-11-05 16:30:48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1

  作为一个丽水人,谭宅对于我来说却是极其陌生的,还是因为这次的访谈任务,我才第一次听说并了解谭宅。

  丽水谭宅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酱园弄,由谭宅和小谭宅两座院落构成,构造形式、工艺特征类同。建筑布局合理,工艺精湛,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谭宅是丽水城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为研究浙南清式住宅提供了典型实例。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过去,我从来想过一座宅子会有这么大的用处。

  谭宅之所以被称为谭宅,是因为清代中期一户姓谭的人家迁徙到丽水,逐渐成为名门望族,而这一户人家历代致力于教育事业,倡导办新学,而且这城内最早的女子学堂就创办于谭宅楼上。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三度攻克处州府城,二次驻扎谭宅。光绪末年,处州知府赵亮熙曾以谭宅为府第。新中国成立后,谭宅曾用作丽水县公安局、丽水县公社联合诊所。(1986年3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丽水县置丽水市)

  而谭宅最令我印象深刻还是它的建筑。谭宅建造法式规范严谨,细部装饰手法多变,显露了江南民居的纤丽和柔美。建筑总体布局在一条轴线上。厅堂、天井、厢房对称组合,四周围以墙垣,构成了封闭式院落;院内雕饰工艺精美、题材丰富、寓意祥和;院外门窗装饰简洁,墙垣、屋面用白、青灰色调,比较朴素淡雅,屏风山墙高耸错落,既稳重又富有轮廓之美。在实用功能上,筑台基使之高出外围地面,并在居室内铺设木板,起到了干燥防潮作用;天井较宽敞,通风采光好,可充分接纳日照;院内栽植花木,形成了安静闲适的居住环境;四周墙垣包绕,屏风式山墙高出屋面,起到了装饰和防火的效果,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丽水民居的建构文化特色。宅内居民告诉我们,那房梁连接处没有使用一颗铁钉,都是用榫卯结构,由木头凹凸部分啮合而成的,十分讲究。还有屋檐上的瓦片,每个瓦片上都雕有花纹,做工非常细致。

  谭宅是典型的江南四合院式民居,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为昔日处州府城首屈一指的豪宅。其实酱园弄中的几栋房屋都是谭家的,只不过这个挂着保护单位牌子的,是最大的一座。谭宅在建造完成后,历经多次战乱,在40年代日军空袭中甚至被燃烧弹命中,然而建筑始终被保存下来。

  酱园弄谭宅于1988年7月19日公布为丽水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山墙为界,整幢建筑。建筑控制地带北到环城河,东到文昌路口,西到大众街口,南侧30米。谭宅的整座梁架为穿斗式,牛腿、雀替有山水、花鸟、走兽等雕刻,隔扇门、窗格子均有精细的花鸟雕刻,二进后天井墙上绘有壁画,彩绘山水人物,旁题黑底白字行书。照壁前后植有各类盆景花木,原有假山,已毁。进门时,我们还看到两旁有凹槽,谭内居民告诉我们这原本是用来放门槛的,那门槛几乎比人的腰还高,以体现其身份和地位之高。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谭宅的辉煌。

  虽然我们已看不到昔日的谭宅到底如何,但这次的访谈是对我们的一个提醒,我们要更多的去关注我们家乡古建筑,它们承载的是过去悠久的历史,传承的是古老的文明,值得我们永久铭记。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2

  河南地大物博,偏偏吃食总不大精致,以面为主,大多已烩、焖、炒、熬等平常吃法凑合,有时干脆清粥配馒头,实在有些乏味。

  独有一道粉浆面条大值得回味,即使在快节奏且追求利润的今天,吃法已不太正宗的粉浆面条也是早餐桌上的常客。面是其次,滤得浆白浓稠的酸浆才是精华。爱的人如我,便是处在异地他乡也念念不忘,不爱的连味也闻不得。

  据传在明朝正德年间,洛阳方县一户姓史人家开了个饭店,生意兴隆。有一年,小麦收成不好,豌豆却大丰收,饭店便天天卖豌豆面饭。直到一天,一位京城的钦差大臣路过此店吃饭,因无上等米菜,店主无奈之下只得用盆里磨碎的豌豆和桌上的面条,以椒叶、藿香为料,豌豆浆作汤简单下了一碗面,谁料这酸香浓郁的浆面竟颇得大人喜爱,自此这一做法便广为流传,成了一道名吃。也成为洛阳三绝其一——洛阳水席上的名菜。

  粉浆面条最重要的就是这浆了,面条多少粗细并不讲究,这配菜也是依喜好而定,唯独这浆,要想“主味酸而回味甘”很需费一番功夫。在自家很难做出一碗好的粉浆,如要做一碗粉浆面条都得现跑去豆腐坊买新鲜浆液。做浆要将用水泡好的绿豆在石磨上磨成粗浆,去渣后,放置发酵物,充水放曲,晾一到两天,粉浆便大致做好了。接下来还要是打浆,把酸浆放在80度左右的锅中,浆的表面会浮上白沫,这是要用勺子轻轻打滑,等到完全细腻光滑,直接下面条,芹菜叶,黄豆,撒上花椒粉和芝麻油便可出锅。在妈妈上学的那个年代,校园旁边就有卖粉浆面条的,五分一碗,卖粉浆的的直接从大铁锅里盛出无什佐料、几近清汤的一碗浆面,却总能让人吃的大汗淋漓,逼出寒气,在冬天浆面条更是成了多少莘莘学子的深夜慰籍。听闻以前也有卖粉浆的货郎挑担走过大街小巷,现在却是见不着了。到我这一代,粉浆的名声稍见落没,但在河南随便一家早餐馆也见得的。餐馆大多用黄豆做浆,放又细又短的面,几小把芹菜叶,不拘者甚至可以把面条放在的塑料杯里,用吸管吸着吃。最好再配香葱饼或韭菜盒子,那便中和地香醇浓厚,回味悠长的更甚,值得我屡屡回味。

  一碗粉浆传承千年,早已被时光的磨轮滤得更细,酿的更纯。以前是河南农民蹲在田埂子上一口大蒜配一口粉浆面条,现在讲究的却要配上韭花辣子酱,雪菜丁,萝卜丁,榨菜丝等等。虽改的不一定妙,但也说明吃食这东西不像建筑古迹,拆了变损,改也不得;也不像手工手艺如皮影泥塑一般无人继承,眼见就要湮灭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民以食为天,历代流传的小吃已经浸润到每户人家的袅袅炊烟中,融入到街边口叫卖小吃的喊声中,甚至在爹娘教孩子厨头灶脑,代代流传中。且如粉浆面条这般简单便宜又富含智慧的、只用剩物菜杆就可做的小食,便更加容易流传,另一方面,鉴于其可塑可改性强,适宜人群更广,也容易合上国家发展脚步的拍子,实在是难得,无怪乎被命名为河南十大传统名小吃之一。

  粉浆面条既上得了水席的高雅之堂,也下得了村子里每户人家的铁锅瓷碗,偶尔姥姥也做一碗给我尝鲜,端碗出门坐看不远处菜畦芹菜苗上跳动的蚂蚱,心里便认清,牢记这就是家乡的味道,走到再远也忘不了。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3

  有别于大多数胡同的横平竖直,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的安平巷一带,胡同歪歪斜斜宽窄交错,却有着最浓郁的烟火气。这样一片鳞次栉比的矮矮房顶簇拥着的就是妙应寺白塔。白塔总高51米,砖石结构,塔基由大城砖垒起,高出地面两米,塔基中心便为多折角方形塔座,面积足有810平方米,护墙与两层方形须弥座叠高达9米。塔身是硕大的白垩色覆钵体,形状如同葫芦,其上是莲座和承托塔身的环带形金刚圈。华盖顶部的花纹铜盘周围悬挂36个小铜钟,风吹铃铛,声音清脆悦耳,铜盘之上便是铜质的圆锥形小塔刹。

  金与白的对比,在青灰色的天空下显得崇高、空灵而圣洁。生活在胡同里矮矮屋檐下的人,抬头便可看到白塔,在仰视中,白塔以一种匀称的姿态与雄浑阔大的气势在成为一种视觉上的绝对地标,也以其建筑空间的宗教记忆而拥有一种令人屏息凝神的神性。白塔,就这样成为胡同中一种不可忽视的存在。

  事实上,对于北京城来说,白塔也承载着深刻城市记忆。元代由于西藏地区的佛教传入内地,在汉地出现了许多西藏式的瓶型塔,妙应寺白塔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处。作为当时营建元大都的一项重要工程,寺院位于大都城西,从此成为元朝的皇家寺院,是百官习仪和译印蒙文、维吾尔文佛经之处。而北京的建都史自金为始,名中都,在元统一后成为名扬天下的元大都。因此正如北京人有句老话“先有白塔寺,后有北京城。”白塔与北京同生。

  从元大都的大圣寿万安寺,到明清两代的妙应寺,白塔经历过繁盛香火,也遭遇过大火和掠夺,几次破败修缮,历尽沧桑。寺庙是中国传统城市中的重要公共空间,在过去不仅是祭祀的场所,还承载着文化活动交流与公共交往的功能,更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包容与繁荣,穿越百年后,便以一种默默的姿态将城市的传统文化记忆保存于、参与于市井的熙攘与沉静之中。生活在白塔脚下的人们,每每抬头看到那白色的塔身、金色的塔刹,总会触动一些悠远的思绪。绚烂而伟大的文明、繁荣与落寞的更迭、传统宗法的色彩、百年积淀的种种,凝固成白色的塔,形成一种感召的力量。即使不被常常提及,即使成为了胡同里人们生活的背景板,也深刻地交织于、扎根于人们的精神世界。胡同里的人们,仿佛生命从未短暂过。

  近年来,城市人口增多、经济迅速发展,在白塔寺这一片静谧的胡同街区隔壁,就是聚集着众多知名金融机构、工作节奏极快的金融街。白塔寺下的老城,并没有在现代化浪潮下执拗于古旧,而是以一种叛逆而温情的姿态,成为发展的一部分。

  2015年,一群设计师发现了这个奇特的胡同街区,并开始了叫作“白塔寺再生计划”的有趣尝试。整个计划以白塔寺历史胡同街区为背景,对于胡同中的部分空间进行重新设计改造,以胡同微更新的方式,用设计思维改善居住环境。于是,在原本逼仄破旧的胡同夹道中出现了用红锈色钢板分割出的微空间与绿竹,焕发出复古的美感。原本单薄乏味的老旧院落经环形的几何框架结构与四合院主房连结起来,扩大了空间的纵深。迎接新生,保有温情,是老胡同在发展浪潮中的一种态度。包容创新与人文情怀,也是这座城给予北京人的一种气质。

  白塔寺外围是一长段红墙,从南头一直伸到北端,平添了一种深邃的味道。在红墙斑驳墙皮另一侧,是东夹道,胡同里的居民经常把自己家的桌子摆出来坐着聊天休闲,孩子们扯着风筝在夹道里跑,路边,还有几处咖啡馆,在浓郁的咖啡香气笼罩下的人们透过玻璃正好可以仰望到庄严典雅的白塔。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4

  在采访河阳古民居的时候,村民演绎的婺剧《僧尼会》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婺剧,也叫“金华戏”,是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丽水、临海、建德、淳安以及江西东北部的玉山、上饶、贵溪、鄱阳、景德镇等地。

  婺剧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建国后,因金华古称婺州,1950年正名为“婺剧”。而这以上的六种声腔,在婺剧中不是一戏混用,而是各个声腔都有一批专长剧目。最初,高腔、昆腔、乱弹等独立成班,后发展为合班,并有不同的组合。高、昆、乱兼唱的戏班,俗称“三合班”。在这之后,徽戏传入了金华一带,有的三合班弃高腔而兼唱徽戏,有的徽班却兼唱乱弹。之后,又吸收了滩簧和时调。

  其中,最吸引我的是高腔。高腔有侯阳、西吴、西安、松阳之分。侯阳高腔流行于东阳、义乌一带,有人认为可能是义乌腔的派生,擅演武戏。西吴高腔因在金华北乡的西吴村开设科班而得名,其唱腔较西安高腔委婉、质朴,且多滚唱,与徽池雅调有渊源关系。西安高腔流行于衢州一带,衢州古称“西安”,故名。相传与弋阳腔有密切关系,也有人认为可能是西平腔的遗响。其曲调字多腔少,具有一泄而尽的特点。

  以上三种,均一人启唱,众人帮腔,锣鼓助节,音调随心入腔。多数高腔的特点是锣鼓助节,不管托弦,一人启齿,众人相和,声调高亢激越。而西吴高腔及松阳高腔却有乐队伴奏,是我国各种高腔中特有的形式。高腔曲牌很多,不同剧目有规定的“套式”。初用长短句词格。剧目丰富,如《槐荫记》《合珠记》《白兔记》等。每一曲都很精彩。

  我在古居看完《僧尼会》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僧尼会》这起事情就发生在婺城区罗埠镇的“雌雄山”上。早先,罗埠地方有两座山,一座叫“和尚山”,一座叫“观音山”。两山只隔着三十来丈宽。和尚山有个“碧桃寺”,寺里住着五六个和尚;观音山上有个“仙桃庵”,庵里住着五六个尼姑。

  和尚山上有个小和尚和观音山上一个小尼姑蛮要好的,小尼姑上山种菜,小和尚便替她挑水浇菜;小和尚到塘埠头洗衣裳裤,小尼姑就赶去帮他洗。日子头一长,两人心里都有点意思啦,便是讲不出口,只好在山上、塘边嬉笑取乐,混混日子。

  两座山的山神爷看见他们两个日日都是这样子,也只好“唉”一声,想神仙都难免思凡,何况两个凡人动心呢。索性好人做到头,把两座山来个日分夜合。从此,这两座山就叫“雌雄山”。

  洪武皇帝打天下时曾经路过这里,晓得这两座山会日分夜合,马上弹起眼睛乌珠,骂起山神老爷来了:“你们两个孽畜,竟敢做出伤风败俗、不成体统的事情来。从今日起,两山不能合并,中间用溪隔开,不准架桥,违者要抽筋。”山神爷见真命天子发火了,连气都不敢透一声,把和尚山往东移,将观音山向西移,中间隔了一百廿丈,还开了一条五丈宽的溪,真当连独木桥也不敢搭一根。

  哪里晓得,洪武皇帝能拆开日分夜合的山,却偏偏拆不开小和尚和小尼姑的情份。他们心想:“你当皇帝能有三十六正宫,七十二偏宫,和尚、尼姑就不是人啦?”越想越气,越想越恨这个洪武皇帝。临近清明那几天,他们看见村里一对对夫妻上山祭祖,脑子里也有了办法。第二天一早五更,他们分别脱去和尚、尼姑衣,扮作祭清明的人,一起逃下山来。到了溪边,小和尚不怕刺骨冰冷的溪水,脱鞋便把小尼姑背过溪。逃出了和尚庙和观音庵,做了一对夫妻。

  婺剧传承的中国文化还吸引了外国朋友,互动显得格外有趣。希望以后还会有更多人知晓婺剧。在婺剧的传承中,去欣赏中华文化!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5

  荷公特祠坐落在号称“烟灶八百、人口三千”的缙云县河阳村。河阳的水系、道路基本保持着元代村庄设计特色,现有十大宗族庄园式古民居建筑群和十五座古祠堂,保留着三座古代大桥和古色古香的民俗活动,还有农具、家具、壁画、匾额、雕刻以及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的河阳窗花剪纸,荷公特祠就是这些文化瑰宝中的典范。

  荷公特祠又名“孝子祠”,建于光绪三十二年,是为了表彰孝子朱得三而建的家祠。据家谱记载,朱得三幼年丧父,由母亲独自养大。后来母亲卧病在床,朱得三侍奉数月,衣不解带,母亲死后守墓三年。浙江巡抚特准给他建造一座孝子祠,用他父亲的名字“朱荷”来命名。

  祠堂坐北朝南,面积有405平方米,环境清幽,古色古香。祠堂中的布局与雕刻更是独具匠心,颇有讲究。

  祠堂的木雕力求简洁自然,虽带几分含蓄,但也具有鲜明的个性,体现了理财精明、注重实效、不显奢华的精神。雕花主要分布在较醒目的位置,例如廊下、门窗、神龛等处,且在同一部分也有简繁之分,细节上各有千秋,装饰手段自然、活泼、典雅,图案有动物、植物、器物等,技艺之高超,让人惊叹不已。

  就如正殿中的四根柱子,它们与房梁接壤处都刻有雕花,仔细观察,分别是马、虎、狗、羊,它们皆以脍炙人口的典故与俗语为媒介,分别象征了忠、节、义、孝,如《春秋繁露》记载:“凡贽,乡用羔,羔饮之其母必跪,类知礼者。”朱得三就如羊羔一般,将“孝”字坚守到底。他对于传统风尚的继承,展现了朱家良好的家风。

  祠堂内还挂有清光绪年间的“节孝”牌匾,以及民国时期的“孝女”“冰玉比洁”匾额。孝女匾额上写“朱孝女名杏仙孝子得三女,幼聪慧喜闲静,自少女失恃,赖父与祖母抚养成立,女先意承志能得父与祖母之欢心,祖母病,乃父调护多方不离左右,女亦事事服劳,祖母殁,女长斋顶礼焚香叩天时,祝严亲康健,抚幼弟珍爱备至,女守贞不字闭户诵经,孝友出于天性,年五十仍然孺慕”,表现出对朱杏仙品行的肯定与赞赏,对后世起着引导作用。

  庄严肃穆的祠堂记载了祖先们对后辈们的希望。大门口屏风上的《河阳家训》写道:知冠礼,慎婚礼,简葬礼,敬祭礼,敦孝悌,重尊长,务耕读,禁赌博,崇节俭,息讼狱,教子弟,谨闺门,戒斗狠,完钱粮,惩奸慝,严盗贼,储常帑,儆私侵,明交易,御外侮。如今的河阳人严于律己、品行兼优,祖上的良好品德在此传承,荷公特祠的文化价值也便不言而喻了。

  荷公特祠经过几代河阳人的修葺、还原,在历史长河中发出了更加夺目的熠熠光辉,它见证着河阳人对精湛技艺的继承,也见证着大家对优秀文化的传承,这巍巍古祠一定会在光华璀璨的天空之下屹立不倒,展现出傲人的风采。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6

  缙云到温州有一条古道,这条古道给人“山穷水复疑无路,异石奇峰别有天”的感觉,现在已经成为缙云和各地驴友最佳的徒步线路之一。而这条古道的由来,源于以前的食盐运输。它,是曾经的盐道。它的线路为蛟坑村—抱骨岭脚—后村—前村—南溪—木西花—界坑—永嘉—温州。其中很长的一段,属于大洋地界。

  观盐道——赞绮丽风光

  大洋古盐道群山耸立,一路的奇峰异石美不胜收,是缙云境内古道中风景最好的一条。一入山间古道,驴友们总会被眼前的风景吸引,为这不期而遇的美景欢呼。徜徉在这古道上,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古道两边高山耸峙,翠色如屏,让人心旷神怡。古诗云“一丘一壑也风流”,正是此间景象。随着地势的变化,溪流或形成一条小瀑布,溅玉喷珠,倾泻而下;或汇聚成一泓清泉,波光粼粼,清澈见底。而高山峡谷之间,尽是巨大的岩石,大多的岩石,就是十个成年人展开双臂也不见得能将其抱住。

  古道由盘山的小径伸入到大洋的民间小巷。进入盐道深巷,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排布的石头建筑,细观石墙,深浅不一的缝隙中满是岁月沧桑的印记;轻抚石墙,指尖的触感仿佛是与跨越时空与古人的亲切对话。形状各异的石头拼接和谐,其中溜出的枝芽慢慢长大,让古道的千年岁月与新兴生命的悄然交融。

  谈盐道——忆峥嵘岁月

  大洋古盐道开辟于唐朝昭宗年间,距今有1100多年,是缙云至温州的一条用于食盐运输等商贸往来的通道。当时温州平阳县等地熬制的食盐,是民众用肩挑的办法通过此道供应至江西、湖南、安徽、四川等地的。缙云自古以来就是人多地少,被大山包围。当时的人们筚路蓝缕,开山劈石,才最终有这条古道。当我们走过这些古道的时候,眼前仿佛就会浮现出古人们冬日冒着严寒、夏日顶着烈日,一锤一锤,艰难艰难开山的场景。而这,会叩击着我们的心灵,激起我们对那些建设者的敬仰之情!

  开辟成功后的古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最热闹的时候,每天有数千人往返于此。在抗日战争期间,大洋古盐道还承担着运送战争物资的重任。直至1956年,缙石公路开通以后,大洋古盐道才被弃用。

  谈盐道——赞扁担精神

  在寻找古道密迹的途中,我们采访了一位82岁高龄的老人王林山,他在十几岁的年纪就跟着父亲远走温州,挑一百来斤的盐一路到江西。虽然他跟我们谈起挑盐经历的时候,寥寥几语就概括了挑盐的过程,但其背后的艰辛我们却可以想象。一个小小少年为了生计用稚嫩的肩膀挑起沉重的食盐,绕着崎岖的山路艰难前行,寂寞的背影,颤抖的脚步,那是怎样的艰难啊!

  从王林山艰辛的挑盐经历中,我们了解了“扁担精神”。一根沉重的扁担,在十八盘山路上舞成松影,挑起太阳、月亮与大洋山的重量,也挑起全家生活的希望。

  当挑盐人迈着沉重的步伐踏上这条古道,随着身上的扁担吱呀作响,扁担精神就在人们心中生了根,然后慢慢成长,开花结果。然后一辈又一辈,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当我们踏上这布满汗水泪水的古道时,心中不免震撼。墙上那一幅幅、一张张的图片直击心灵,挑盐人用他们那瘦骨嶙峋的身体担起百斤重的盐,伛偻着身躯,一步又一步,一步接一步地迈向前方,任凭汗水无声滴落……我们耳边似乎回荡起他们厚重的劳动号子,眼前似乎出现了他们那佝偻的身躯。

  我们想,哪怕是在衣食无忧的现在,扁担精神也依旧值得我们学习,它永远不会因为时代的进步而退出历史舞台,它应当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生根,生长,让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坚韧不屈,勇往直前!扁担精神,从古至今乃至未来,它都是那么的熠熠生辉!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如今,政府也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古盐道的整改与保护:原本泥泞不堪的道路上铺上了青石砖,历史悠久的残壁上挂上了扁担、竹篮、油灯等等具有年代感的老物件,道路两旁立起了专门介绍大洋古盐道历史文化的石碑……所有的这些,使得古盐道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游览。

  我们欣喜,千年古盐道又重新焕发出了往日的繁荣与生机!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7

  “江南竹核雕艺术创作基地”位于丽水市青田县温溪镇汪坑村,该基地由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核雕雕刻家之一——邹丽青先生建立。

  这是一个充满自然气息,安静又祥和的院落。面朝着秀丽的山水美景,有一丝桃花源的韵味。进门没走几步,便进入到了邹丽青大师的一个小型核雕博物馆,这也是他平时进行创作的地方。虽说是核雕基地,基本上已经看不到什么核雕作品了,邹丽青大师将他全部的核雕作品都捐献给了政府。因此,这儿只有他较后期的作品——竹雕和石雕。

  展厅里的这些作品大多取材于生活,表现出的不仅是高超的技艺也有生活的哲理。例如这件叫“轮回”的作品,第一眼看去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环形艺术品。仅由几个经过简单雕刻的竹节构成,每个竹节上有形态各异的小人。这哪算是一件大师的作品呢!后来,在邹丽青大师的讲解下,我才明白这一个个排列有规律的小人——从蹒跚学步的小人到俯首静坐的老者,是雕刻者借以表达人的生死轮回。没有理解雕刻者的心境,就很难体会其中深远的含义。正如邹大师所说的那样,艺术品不在写实而在于写意。只有真正懂得一件作品的内涵,就会发觉这件作品是多么精妙绝伦。

  紧接着我们又来到大师徒弟们的创作基地。这里是汪坑小学旧址,后来小学搬迁,邹丽青大师便将这作为雕刻技术的交流基地,促进这一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徒弟们在这里练习核雕技术。这些核雕作品虽算不上特别精巧,但也足以令人不禁发出赞叹。只见一个橄榄核上雕着圆形凸起的果实,旁边有几朵花相映衬,花儿有尽情绽放的,也有含羞半开的,又衬托了几片枝叶,极富有诗情画意。我们想到了初中所学过的《核舟记》。这么一件小小的不起眼的作品,花费的却是手艺人几周甚至是几个月的时间。从获取灵感、挑选材料,到长时间的雕刻打磨,一个手艺人可能为此废寝忘食,但是到头来却得不到更多人的赏识,难以保障自己的生活。所以,核雕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在逐渐消失。在浮躁的社会中,能真正静下心来去花上几个月,几年去完成一个作品的人已经寥寥无几。

  我们了解到,邹老师的基地原本建在温溪镇里,近几年搬到了山上。“原因有很多,”邹老师说道,“一个是空气好,地方大,放材料方便;一个是这里是我老家,我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农村生活,也方便创作。还有就是能提供一种安静的心态,少一些人打扰。”邹大师表示,现在这个社会太急躁,大多数人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安静的心态。在一小段时间内没有看到收成便会选择放弃,因此真正坚守下来的人很少,邹丽青大师便是很少能坚持下来的其中一位。

  艺术家是孤独的。他也曾迷茫过,他说:“学雕刻的人心一定要很静,少和外人接触,如果压力无处释放,就很容易得病。”甚至他为此两次患上抑郁症,有过自杀的念头。

  邹老师还自己取了艺名叫“秋人”。当我们问及邹老师为什么给自己取这个艺名时,他回答到:“因为我喜欢秋天,秋天既是丰收的季节,又是落叶的季节。只有落叶肥沃了土壤,来年才有更大的丰收。还有就是秋天安静,像我们这些搞艺术的都是喜欢寂寞的,秋天就能给人这样一个安静的心态。”从邹先生对自己艺名的介绍,我们也可以窥见他对人生的舍与得的见解。如今,他同他的艺名——秋人一样,做到了如秋天般的安静,也同秋天一般有了最好的收成。

  去访问邹丽青大师让我收获颇丰,远超我的想象,他不仅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生活诗人。他将诗意放在他的作品之中,更放在他对生活的态度之中。

  如今,邹丽青大师作为丽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人让竹核雕,让温溪这个小镇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8

  记忆中的夏天,便是那群山环绕的小村庄。风清凉得赶走夏日的燥热;天湛蓝得仿佛会映出地上孩子稚嫩的笑颜;蝉鸣叫得似乎那郁郁葱葱的后山苦槠树林就是一片乐园。是的,这就是大山中一个安静祥和的村落,居住着一群质朴的劳动者。一个承载了我无数童年美好碎片的地方——雅宅,我的家乡。

  雅·物

  寻一抹浅香,那是百年古树经日月沉淀、风雨洗礼而被微风卷入空气里的清香,抑或是山间的清泉、野花儿,还是那连绵的、充斥视线的绿草?答案或许并不是只言片语可以贴切形容的吧。不经意一撇,却恰好看见这株古苦槠树。五百二十年,不禁令人感叹,这是几世的长相厮守,换得与天地作伴,永存于这寸土地;五百二十年,掉落过几次果实,又飘落过几次树叶;五百二十年,看一代代村人繁衍生息,看着孩儿从撒欢疯跑到落落大方,又从志在四方到衣锦还乡。它陪伴了多少人来又往。

  唐葛岭古道,处于好溪和章溪的交汇处。古道上有一座三神殿,殿里供着唐宏、葛雍和周武。相传他们是周厉王时三位谏臣。至宋以后演变成仙俗,称“唐葛周庙”,古道因此而得名。据说这古道还见证过一场抗日战斗。台阶边的青石留下岁月的斑驳,阳光透过茂盛的树叶,洒下属于每一片叶子的影子。左右两只青石狮兽,从茫茫时间长河中,遗落自己伫立的身姿,即使青苔渐渐爬上身体爬上自己威武的毛发,炯炯的目光虽已石化,却毫无减少地流露了对雅宅,这个自己守护了一辈子的小村庄那浓浓的爱恋。时光悠悠,每天的日出日落,每次的狂风骤雨,好像都是在沉淀,一份专属于这儿的独家回忆录。

  生活总是不停息的。沿着古道往上走,在转弯处,望城亭,矗立在古道上,似等候我们多时。几盏火红的灯笼迎接如期而至的国庆,四根柱子上的文字苍劲有力“路遥山阻难隔心,求应惠厚情意切”“夹道九州两都神地灵,孤岭三龙独庙仙天赐”。望城亭下,品一壶清茶,邀一位棋友;一壶茶,一盘棋,在亭下,就是岁月静好。功德碑上密密麻麻的素未相识的人名,也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小地方的故事,回味就似那热茶冉冉升起的白雾。

  雅·居

  穿过阡陌小巷,走过袅袅炊烟,来到古民居。

  门口,四个大字虽然泛白,却仍清晰可见。推开沉重的木门,仿佛是打开过往的世界。棕色的木门掉了些漆,房梁依旧笔直,撑起一个家的安宁。古民居坐落于村庄内部,市里县里的领导都会专门去参观。黑瓦盖住房子,隔绝了风吹雨打的折磨,给予下边的人们温馨之感。简简单单的四合院,简简单单的家居用品,简简单单的几户人家,眼前浮现出了幼时父亲常在耳边感叹的“夜晚纳凉新月下”。人们不被城市的杂乱所感迷惘,身前身后是大山土地,心中也是大自然,他们是纯粹朴实的。门上贴着大红纸,还有几副对联,在这夏末初秋,竟体会到了熟悉的年味。

  去到三神殿,才真正感受到访谈时那位老伯伯说的“要建就建最好的大殿”是什么意思。雕梁画栋,宝珠璀璨,盘旋在头顶的龙头威严地俯视下面虔诚的人们,两旁的灯华丽地落下,满目缤纷,五彩的大殿,奉着文昌君、观音娘娘等等佛像,磅礴之气弥漫四周。

  雅·味

  雅宅特色,不得不说的就是苦槠腐。那是用后山成片的苦槠树群结下的苦槠果磨成的苦槠粉所制的。在夏天,弹嫩的带点棕色的苦槠腐配上的山泉水冰冰凉凉,简直就是消暑“神器”。感受小块的苦槠腐携一点难以察觉的苦和酸甜的汤水,冲去你体内的来自盛夏的暑气。一饮这碗来自大自然的美食,这趟便无遗憾了。

  山城的夏日很简单,看一看百年的古树,登一登唐葛岭古道,在望城亭远眺车水马;约起友人下一盘围棋,楚河汉界之间感情升温;君子之交淡如茶,在蜿蜒的小道中,总会通向那个四合院,院中央的石子拼成的缤纷鹿,一回眸便是惊艳时光;去佛前虔诚一拜,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更是对接下来努力拼搏的一个许诺;最后,村口长廊一品清凉的苦槠腐,便是一个夏天。

  这就是雅宅,一个我从小就接触的地方,没有乱世纷扰,没有来去匆匆的人们,没有可笑的造化弄人。村民靠山依水,便是一生。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9

  横岗山,位于我的家乡——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梅川镇,为大别山南端一峰,重峦叠嶂宛如龙卧其巅,因此得名“横岗”。

  去年夏天,爸爸带我们去横岗山游玩,我也得以亲近这座远近闻名的山峰,感受其壮美。

  横岗山上庙宇繁多,有真武殿、圣母殿、玉皇殿、云盖寺等,在唐宋时期更是盛极一时,有“庙宇七座,殿厢塔室七十余间”。寺庙多了,各种美丽、感人的传说就多了起来,如“龟驮经书”“龙头石雕”“舍身崖”等,更有“九龙参顶”的故事,给横岗山添上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横岗山又名“九龙参顶”,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九条恶龙在此地兴风作浪,为害一方。玉皇大帝派真武祖师前去降伏,真武祖师只用一块山石就把九条恶龙压得动弹不得,后来这里就长出了横岗山,也建立起不少庙宇,唯独真武祖师殿屡建屡毁。原来那九条恶龙不服管教,故意针对真武祖师。玉皇大帝知道后龙颜大怒,在横岗山顶连跺三脚,跺的九条龙连连求饶,保证不再生事并且每年到殿里参拜。为了保险起见,玉皇大帝在山顶建立了玉皇殿,九条恶龙一看,也不敢偷懒,每年到山顶参拜,这就是九龙参顶的由来。

  在隋朝以前,横岗山还只是道家圣地,唐宋后佛道一家,横岗山上也就出现了道观与寺庙并存的现象。

  横岗山上一层层石阶,是信徒虔诚的脚步,一座座寺庙、一座座道观更是文化的结晶。

  脚步不停,探索不止。茂盛的树林,青石的台阶,石壁上镂空而成的小路,隐藏的细泉,从香炉中升起的能使人心神安宁的烟雾,焚烧香纸时的火光映照出人们虔诚的眼睛,映照出横岗山千年的风景。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10

  我的家乡没有名胜古迹,没有大都市的繁华热闹,没有文人墨客的足迹,它只是个默默无名的十八线小县城,但我依然深深地爱着她。

  家乡的山是质朴而深沉的。仙姑山相传为何、陈、许三女子入山处,顶上有一仙姑洞,因此而得名。路过水库,直接盘山而上,进入了大雄宝殿,而这“大雄宝殿”四字乃赵朴初所书,笔走龙蛇,实乃大家风范。顺着大雄宝殿往下看,殿前有一铜阁,高六米,雕梁画栋,美轮美奂,阁底有一联云:既入空门休惆怅,世事随缘任去留。在梵音轻响的氛围中,不知不觉我来到了仙姑殿。殿内供奉着三位神姑的神位,两位仙童侍立一旁,肃穆而神圣。再看殿外的山,青翠欲滴,为人间带来无限勃勃生机,使人不禁遐想这登顶后的开阔。

  家乡的水是清澈如明镜的。武山湖位于武穴市四望、石佛寺、大法寺之间,湖西有青林山,古谓之青林湖。去年夏天,我正好有了亲近它的机会。独自漫步在小径上,看青山环绕,绿水荡漾,而远处更有翠林竹海作衬,有红瓦粉墙、人声犬吠点缀,若走近了欣赏一汪碧水似是要溢出来,清澈胜如明镜,湖畔斜柳歪立,树枝偶尔轻点湖面,引起波光粼粼。在武山湖上泛舟,山光水色令人沉醉,船在湖面轻轻摇荡,似水墨画在湖上展开清风吹起的层层涟漪,时而掠过水面的飞鸟和潜游水中的锦粼,无不令人眼花缭乱。

  家乡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可可爱爱的存在,这个承载了我童年回忆的地方必将是我一生的眷恋。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11

  山一程,水一程,巴士车开始变得颠簸起来,渐渐地出现了土地,棕褐色的土地。车近了,就看见爷爷圈着身子立在那,旁边停了一辆泛着蓝色铁皮的电动三轮车。下车,瑟瑟的北风剥离了残余的暖气。爷爷略显笨拙地挥了挥手,羞羞的一声“爷爷”,气氛一下跳动起来。坐在三轮车上,左一晃右一晃,还能听到发动机嗡嗡作响。车速不快,朔风在怀里打个圈才逃走,道边田地里的种地人热情地和爷爷打招呼,转身又一挥锄头扎进了土里;路上遇到了父母亲的熟人,又是一阵谈言欢笑;走进村里,会有小孩跑过,也会停下来叫一声“爷爷好”,看见车后的人也不害羞,喊着“叔叔阿姨好”,笑嘻嘻地离开了。

  ——这是多少年前的记忆了,却依然历历在目。只知那时的我个头小,就缩在一包一包的行李里,看着,看着周围的一切;闻着,闻着从翻起的一阵一阵泥土里亲切;感受着,感受着从家乡人身上那一份坦率的性情,古道热肠。

  无论何时回到家乡,都是熟悉的,热烈的,亲切的。

  冬日里的家乡,越近腊八,就能闻到从家家户户泥烟囱里飘出来的红豆香。煮烂捞出,先做成一个个红豆团。贪吃的小孩会在这时就偷偷地捏几个扔在嘴里,又蹑手蹑脚地溜走了。大人们看着白瓷碗上的一个个泥手印,忙呵斥地抓他回来洗干净手,转身又拾几个红豆团跑开了。种的糯米夹成粉,用水和,挽起袖子,忙着揉面,揪剂儿,捏成碗状。把做好的红豆团往里一塞,一拢,再滚上一层米,一个红豆糯米团就做好了。过个几日,做年糕的工作坊就会挤满了村民,看热闹的,忙着收年糕的,打年糕的,咽口水的。一个个连忙捧着刚蒸好的糯米粉,挤过人群,来到石臼旁。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儿,脱了棉袄,只穿汗衫,手提木锤,在石臼里磨了几下,抡起来,空中画一道弧,猛挥一锤,落下石臼中,扑通一声,拖一拖,磨一磨,拔起来,再复一锤下去,呼吸逐渐白气浓重,身上也冒白气。把一团打好的糯米饭,赶忙拿出来,切开,趁着热乎放到嘴里,一股暖流从舌尖传下去,淡淡甜甜的滋味在蓓蕾绽开。年味越浓,春天,也要来了。

  和风即过,“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按老家的习俗,择一个好日子,全村的人都来到河旁摸河蚌。几个身强力壮,“水力”好的男子率先扎入水中,试探性的扎几个“猛子”,烈日当头,水花阵阵,终于深深地吸足一口气钻进河里,不见其影,只见水波。顷刻,他们窜出水面,从嘴里强烈地喷出一段水柱,高举河蚌。岸上传来阵阵叫好声,岸上妇女也有了活干,寒光乍现,开膛破肚——好一块肥嫩的蚌肉!山歌唱起来了,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水中的人向岸上的人直扑水,惊叫声,欢笑声,打趣声,夹杂在一起,热情瞬间被点燃。气温炎炎,灼人肌肤;热浪腾腾,水波滚滚。岸上已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河蚌,人们纷纷提着装满河蚌肉的桶四处散开。河蚌下锅,油烟四起,十里飘香。

  几年未回家乡,又有了远远的思念,前面是看得见的世界,后面是回得去的家乡。对于老舍来说,家乡是永远无法割舍的北平的天空,余华在南门的细雨中呐喊,上海赋予了张爱玲最华丽的伤感。我们从家乡中走出来,可灵魂摇摇晃晃,念得还是家乡。故乡安置不了肉身,从此有了漂泊,有了远方。异乡安置不了灵魂,从此有了归乡,有了故乡。家乡,家乡,每次提及它,都能想到那棕褐色的土地。上面的人儿,上面的风物,地与之都分不开了。到现在都忘不了在家乡里吃到的红豆团,年糕和那鲜蚌肉——这熟悉顽固的味道啊!

  “这些,那些,仅剩旖旎字句。”

  费孝通先生初次出国时,他的奶妈塞给他一包用红纸包裹着的.东西,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喝汤——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也想包一抔泥土,在爷爷的裤脚上,在三轮车角落里,在种地人的锄头上,在撒野奔跑小孩的脸上,在烟囱旁,在石臼下,在山中,在岸边……

  然后——再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抔土回去,回去夹在日记里,“扁扁的,像压过的相思”。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12

  夏夜,风轻轻吹过,一个女孩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女孩对着婴儿眼里满是宠溺,那个婴儿是我,女孩就是我的姐姐。

  从我记事起姐姐就是我的骄傲她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市里的演讲比赛也常有她的身影但是却因为高考失利没考上一中便选择了创业

  她学习了2年的专业技能而后便开始了实践在前后5年的时间里收获颇丰最终决定自己开店到现在也做到了月入十万

  我时常被姐姐的生活迷住她就像一个生活的诗人不会被衣食住行和柴米油盐绊住脚步,而是在红尘里以一种优雅的姿态绽放魅力她会在工作时通宵做方案也会在休息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娴静时如弱柳扶风行动时雷厉风行

  我常常对她表达我的烦恼她总能轻而易举的化解我的疑惑她就像我的人生导师让我树立正确的三观让我的生活充满希望和热情这就是我的姐姐我的骄傲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13

  晚风轻轻吹动了思绪,拨动了内心深处的一根心弦,我又想起了远在家乡那一张熟悉的脸,我的太太。

  小时候,在我的记忆中太太是热心的,忙碌的。我总喜欢去她家里,依偎在她身边,那里好想可以容下我所有的稚气和无知,父母那时候很忙碌,总是把我送到太太家,这个时候,太太又好像我的避风港。我可以肆意的笑,也可以肆意的哭,对于那个时候的我,太太就是我的一切。我总以为她有超能力,因为只要去她家,我就舍不得走。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上了大学,现在连见她一面都需要半年的时间。

  太太今年已经92岁了,满头白发,头发长了不舍得花钱去理发店,就自己在家修剪,眼角的皱纹是岁月留给她的痕迹,瘦小的身躯有着大大的能量,一双巧手会织毛衣、会编竹篮、会搓端午节戴的五线绳。在太太那里,冰箱永远是满的,饺子永远是素馅的,唠叨也是幸福的。

  北纬的思念被季风吹远,每一份的爱都弥足珍贵,我的太太给我了比别人多的爱和温暖。太太,我很想你,大学生活很好,是我期待的样子,下一次回家的时候,再听听我的快乐。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14

  我的家乡是一个充满故事和让我印象深的地方,然而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人却是一位抗战英雄。那里是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战役的主战场,当时马将军受到鬼子的猛烈炮击的时候就是从我们的江里大杀敌军的威风,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这就是著名的江桥战役。

  几年前为了纪念马占山领导江桥战役当地建了一座江桥抗战纪念馆,在纪念馆内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文物、都被完美复原。这更是让我深受震撼的是马将军的抗战决心,即使在最糟糕的自然环境下还与鬼子在顽强抗战。在江桥抗战遗址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纪念碑,背面八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勿忘国耻,居安思危。”这八个字更是提醒我们后入要牢记使命。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15

  说起家乡,总会有一副幸福,纯洁,山清水秀的画面呈现,但说到家乡的人物,就会有淳朴,善良的感觉。

  对于家乡的其他人我没有太多的记忆,但有一位老奶奶,她那慈祥和蔼的笑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当我回到家乡的时候,总会看到一副和蔼可亲而布满皱纹的脸,却常常带着笑容,时不时还会说起这个姑娘又回来了。这位老奶奶对人都很友好,热情,每次得知谁家有困难了,她总是回去询问,还会帮忙,也从来没说过想要什么回报。

  她也特别的勤劳,每当我无聊的时候走在田间的路上,总会出现一个模糊疲惫的身影在田里劳作,不禁想起她那一双布满老茧粗糙的手。我想,对于那位老奶奶而言,青春时美好的岁月早已不在,留给她的想必只有脸上的一道道皱纹了吧。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16

  如果提到内蒙古篮球第一人,我们通辽人一定特别骄傲的说“是我们老乡,通辽的!”看到这里大家一定猜到他是谁了吧!曹志鹏?对!就是曹志鹏!接下来由我来带领大家走进他的世界,去领略他的风采!

  在2005年时,正式接受篮球培训,以全面的技术著称。拥有国内的最强得分水平,已经成为内蒙古最具影响力的球员。并且成为内蒙古第二位进入CBA试训的运动员,也是内蒙古首位低于20周岁进入职业联赛训练的运动员。

  他不仅战功显赫,还有一颗爱国之心!

  大家都知道2008年的汶川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仅仅几十秒的时候,一座繁华的城市就变成了一座废墟!当曹志鹏看到这篇新闻的时候,要求团队每人必须捐出五件新衣紧急送往灾区,并且还捐助善款。随后,在赛场上,曹志鹏还佩戴带有“汶川加油”的护具!

  曹志鹏曾做通辽市实验中学篮球联赛冠军颁奖人时,对同学们说“只要我能够走路,我就不会缺席任何一场比赛。现在我对同学说,只要你能够站起来,就不要放弃向前奔跑的机会。梦想的道路上可能会有很多荆棘、坎坷,只有坚强走下去才能赢得人生的辉煌,我提倡青年人多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多做善事!”

  这就是曹志鹏;这就是我们心中的榜样;这就是内蒙古篮球第一人。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17

  草原上有一座美丽的城它就是我的家乡赤峰这里有辽阔的草原,悠久的历史,奇特的山峰和令人垂涎的小吃,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

  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在一个破旧的屋子里,他只靠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他不喜欢笔试,却喜欢课堂提问,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有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这情景,今天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这便是我的老师。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18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风把小草吹醒了,于是小草从泥土里探出了脑袋,大地变成了绿油油的;春风把桃花弄笑了,桃花露出了粉红的脸颊;春风把梨花逗乐了,乐得梨花枝头颤,花泪纷纷下;春风把油菜花染成了金黄色。不!春风,她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把大自然的野花变成了五颜六色,万紫千红的。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黄的似金......

  夏天,风有时候像调皮的孩子,爱捉迷藏。当你大汗淋漓时,他却躲得远远的,让人心烦意乱。有时候,又像似一位暴虐的屠夫,涨鼓着满肚子的怨气,对任何东西都乱发脾气,拨掉了大树,推倒了房子,刮跑了牌子。还把江河湖泊搅得浑浊不堪。

  秋天来了,此时的风又像顽皮的孩子,推着金色麦浪,拂来阵阵果香,乐得大伙儿们喜笑颜开。秋天的风还把蓝天的白云,排成队,变幻队形,从天的这一边吹到天的那一边。玩着玩着腻了,他又把白云聚到一起,揉成了兔子、小狗、白马。让蓝天充满了诗情画意。

  冬天来了的时候,风完全变了个样:退却了秋的热情,心里充满了对往日的“埋怨”,阴着脸,拒人于千里之外。孩子们怕了,裹上严严实实的衣服,大人们却明白:“冬天来临了,春天还会远吗?”

  故乡的风呀,它总是以它独特的个性演绎着不同的角色,述说家乡的风情。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19

  郑风苑是我们家乡的处国家4A级景区。那里风景优美,文化氛围浓厚,是我们新郑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春天,景区甬道两旁开满了野菊花。有的开着紫色的花,紫得像宝石;有的开着红色的花,红得似火;有的开着白色的花,白得似雪。

  夏天,荷花池里的荷花开了。有的已经盛开,就像是小姑娘的脸蛋那样粉白;有的似开未开,就像是羞涩的大姑娘出门时半遮半掩;有的还是花骨朵,就像是个巨大的水滴。荷花池里的荷叶也不甘示弱,个个都像碧绿的大圆盘。

  秋天,河边柳树的黄叶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在微风中像只只蝴蝶似的飞来飞去,终于落到的了树妈妈的脚下,又回到了树妈妈的身旁,它们要化作春泥护妈妈。

  冬天,晶莹的雪花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张大嘴巴伸出舌头仰望天空,双手在空中捧在,片片雪花落在手上倏下就化成颗颗小小的水珠,片片雪花落在舌头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古老的溱水河河面上早已结了层薄薄的冰,就像是面巨大的带形镜子映照着美丽的天空。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郑风苑!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20

  望向窗外,忽看见片落叶,悠悠荡荡,不止地旋转,愈飘愈远,却有阵风托起了它,它是个被怀抱的孩子,也是位历经风霜的老人,最终由风的相送,叶落归根,融为泥土探索更多,思想更多。忽得又是阵风,轻轻拂过,使我沉溺于故乡的那方水土。

  井巷的美食

  每日阳光才刚害羞地露出丝可爱的微光时,无论大街还是小巷,都涌出股鲜香馋人的食物气味,使得家家户户,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不约而同出动,为的就是品尝那平凡的美味,甚至连南昌人最特别的聊天日常也荡然无存,没有人不对那碗瓦罐汤爱不释手。对瓦罐汤自己而言,它是无“粉”不欢,要是不为它点份拌粉或是炒粉,那便是对它的大不敬了。忽得又是阵风,轻轻拂过,飘来香味,使我沉醉于故乡的那盘佳肴。

  河畔的清香

  抚河也算是条小有名气的市内河了,作为南昌的“左抚右赣”,怎能不加上帮衬的装饰呢?于是人们为它建设玩乐的公园,鸟儿为它演奏清脆的序曲,而泥土也不甘落后,争先生长出颗颗的桂树来,倒也赏心悦目。可孤芳不自赏,她们偏要释放出自己的才华顷刻间,香飘十里,花满枝头,散入秋风满洪城,人们方才想起,那桂花虽小,却是香传四方。些老婆婆们前来收集桂花,要用她们制成桂花酱。看来她们不只要让自家房屋清新,更要让肚中溢满花香呢。忽得又是阵风,轻轻拂过,送来清芬,使我沉浸于故乡的那片秋色。

  烈火的颜色

  在南昌人的血脉深处,便是那红色的灵魂吧。想那时,南昌揭竿起义,惊动四方恶势力,革命的烈火熊熊燃烧,染红了中国土地,染红了中华民族,烧死了邪恶的奸人,烧毁了他们险恶的阴谋。今天的新四军旧址,叶挺指挥部旧址,八起义纪念碑,是那段艰苦时光的见证,光荣地诉说那段斗争的日子。

  忽得又是阵风,轻轻拂过,引人遐想,使我沉思于那段历史的长河。这是故乡的风,它路过这个城市的每个岔口,它拂过这个城市的每丛草木,它迎过这个城市的每个人。忽得又是阵风,轻轻拂过,使我难忘石井街巷,使我骄傲地喊出我的故乡南昌!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21

  风是人间的精灵,它的脾气十分古怪,随着季节的变化,它也步步走向成熟。

  春天,风是花朵样的小女孩天真,稚气。她在天地中游玩,无忧无虑!瞧!她刚到大地,地上的小草便探出了头,伴着鸟儿回归的歌声问道:“春风,你来干什么啊?”她喜盈盈的笑道:“你们个个都是十足的大懒虫,我不来叫醒你们,还打算直睡下去啊!”小草羞羞的说道:“今年我还是起得早的呢,你看树伯伯到现在还在睡呢!”“好啊,竟然还在睡,看我不揪掉他大把胡子!”她气呼呼的说道。说罢,便连蹦单挑地揪胡子去了。没过多久,她便唤醒了万物,恢复了大地的生机。

  夏天,风是个热情的少年粗犷,豪放。他踏着沉稳的节奏来到戈壁上,看见个巨大的风扇挡住去路,便叫嚣着冲了过去,可它们呢?个个淡定自若,那气势,当真是“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岚。”以他那粗犷的性格,当真被他们激怒了,吹起了漫天黄沙与他们较劲。正是他的狂野造就了玉门风电基地,使家乡的人民受了益,也使千千万万的他乡人民受了益,当然,也让玉门风电基地四海闻名。

  秋天,风是位身姿袅娜的大姑娘温柔,恬静。她唱着抒情的歌儿,踏着轻盈的舞步来到了充满喜庆的田野。在千万植物的翘首以待中走来,小麦们濒濒点头,大声为她的舞蹈喝彩,翻滚去千层波浪;棉花向来都是最胆小的,裹紧小被子,听着外面的叫嚷,终于忍不住了,好奇的探出头来,倾听她的歌声,欣赏她的舞步,刹那间,个个棉桃乐得咧开了大嘴巴。正是她,步片金秋,步片收获。她将沉甸甸的粮食送进农民们的粮仓,也送进了他们的心窝。

  冬天,风是位长辈严肃,冷傲。他在大堤上步步地踱着步子,表情实在不苟言笑,这看看,那瞧瞧,像是位视察军队的长官。他督促着万物沉睡,如果有谁不从,他的威严便会使其瑟瑟发抖,立刻服从命令。但万物沉睡之后,他又觉得大地实在是过于单调,便又下令白雪覆盖大地,眼望去,雪白无暇。正是他,使得冬天的旷野依然美丽,使得冬天的世界沉寂而神圣,使得来年的生机更胜往昔。

  风,你带来了无限生机,带来了丰收的硕果,带来了无尽的能源。我爱你,爱你的天真稚气,爱你的粗狂豪放。敬仰你啊,家乡的风!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22

  冬季的刺骨的寒风又次吹在了我的脸上,我冻得直哆嗦,想起了温暖的夏天,有想起了我的家乡,还想起了家乡四季的风……

  春季的风

  “让我们起去玩吧!”小伙伴们来找我玩,我们起攀上了小时候我们认为的“险峰”,我们站在山顶上,感受着春天的美好。温柔的春风抚摸着我们的脸,我们闭上了眼睛,感受着这春风,在春风的吹拂下,我们在草地上嬉戏、打闹、玩耍,快乐留在我们的心里,笑容挂在我们的脸上,春天的风:是温柔的。

  夏季的风

  猛烈的阳光直射到大地上,整个世界仿佛都在个蒸笼里面,豆大的汗珠时不时的从我们的肌肤中流露出来,我们都汗流浃背。咬着根根冰棍体会着那些凉爽,虽然只是眨眼的凉爽。这时,夏季的风想我们吹来,犹如雪中送炭般来的及时,我们细细体会着,夏季的风:是凉爽的。

  秋季的风

  秋风吹过了,我们闻到了果树的芳香,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迫不及待的跑进家乡的果树林里,像猴般的窜上了树,左顾右盼,寻找着我们的战利品。秋风吹,我们的肚子又响了起来,秋季的风:是带着果香的。

  冬季的风

  在屋子外面,呼啸的寒风在房屋外肆虐着,带来了个个皎洁的天地,使得人不想破坏这美好的场景,我们几个小伙伴们在屋外打雪仗,冬季的刺骨的寒风打在我们的脸上,想根根银针扎在我们的脸上。冬季的风:是刺骨的。

  四季的风,是各不相同的,给我们带来的也是不同的,可对我们来说,家乡四季的风都是美好的,我又想起了……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23

  我的家乡地处毛乌素沙漠,这里简直就是一个风的世界,不经意间它就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家乡的风有着浓烈的家乡的味道,家乡的人都有着一颗火热的心,性格也是火辣的,家乡的风正如家乡的人,来的猛烈,就是退也不甘示弱。

  家乡的风像个调皮的男孩子。“他”要是不高兴,发起脾气来那可不得了:他会把树叶从树枝上恨恨地拽下,并把它们使劲地抛向天空,小树被他拦腰折断了,塑料袋被他强行套到了树枝的头上,娇艳的花儿哪堪忍受如此的摧残,早已身首异处,翻飞的纸片也被他碎尸万段;更可气的是他还故意将沙扬在行人的眼里、身上、头发中。瞧!像他这样调皮的孩子怎么管呀?

  他又像一个魔术师,常常把天空变得昏黄昏黄的,透过窗户看去,整个世界像蒙上了一块黄色的纱巾,平日里蓝色的天空不见了,留给人们的则是一片黄沙漫漫,黄色的天、黄色的二层小洋楼、还有那黄色的树木;平日里衣冠楚楚的人变成了一个个张牙舞爪的怪物。瞧!这么彻底、这么火辣的魔术师像不像一个纯正的陕北汉子!

  家乡的人对家乡的风是又爱又恨。人们想尽办法来驯服他。如今的他在层层绿荫的遮挡下变得乖巧多了,我期望明天家乡的风会变成温暖的风!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24

  在祁连山脚下有一片茫茫的草原。在这茫茫草原之中,有 座小小的县城一一这就是我的家乡海晏县。我们这里,冬天的风一吹来,就天昏地暗,而且没完没了。 有一天中午,天空布满了淡灰色的阴云。下午,我们放学回家时,一阵狂风铺天盖地而来,卷着沙土劈头盖脑地打在我脸上。风越吹越大,越吹越猛。顿时,整个县城一片昏黄,犹如硝烟弥漫的战场。我们虽然被风吹得东倒西歪,难以招架,可还是顶着风往前走。

  突然,我的帽子被风吹跑了,我拔腿就追,眼看要追土了,又被风吹跑了。一连几次都是这样。风魔王故意跟我作对,我追了好半天才追到帽子。我跑得气喘吁吁,汗水直淌。回家一照镜子,只见满脸沙尘,斑斑污垢留在脸上,活像个大花脸。这时,大粒的砂石仍生气似的敲打玻璃窗,叭叭直响,连门也关不住,我只好用木棍把它顶上。 又有一次,老师叫我们拿一些柴禾来生炉子。我拣了一只破筐子和一个废纸盒,放在墙角里。到了半夜,只听见屋外狂风呼啸。我想筐子和废纸盒不会被风吹掉吧,因为我用石头压着,就没出屋去看。

  早晨起床,我发现筐子和纸盒无影无踪了。再一看,牛粪棚上被砖压得很牢的油毛毡也被掀起,吹到大墙那边了。我气得直跺脚:我拣了那么多东西被你吹得一干二净,今天拿什么去生炉子?妈妈说:“你拿些牛粪去吧。”于是我只好取些牛粪生炉子去了。 海晏的风,你吹吧!看你能猖狂几天?难道你挡得住海晏人民改造自然的步伐?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25

  风是人间的精灵,它的脾气十分古怪,随着季节的变化,它也一步步走向成熟。

  春天,风是花朵一样的小女孩——天真,稚气。她在天地中游玩,无忧无虑!瞧!她刚到大地,地上的小草便探出了头,伴着鸟儿回归的歌声问道:“春风,你来干什么啊?”她喜盈盈的笑道:“你们一个个都是十足的大懒虫,我不来叫醒你们,还打算一直睡下去啊!”小草羞羞的说道:“今年我还是起得早的呢,你看树伯伯到现在还在睡呢!”“好啊,竟然还在睡,看我不揪掉他一大把胡子!”她气呼呼的说道。说罢,便连蹦单挑地揪胡子去了。没过多久,她便唤醒了万物,恢复了大地的生机。

  夏天,风是一个热情的少年——粗犷,豪放。他踏着沉稳的节奏来到戈壁上,看见一个巨大的风扇挡住去路,便叫嚣着冲了过去,可它们呢?一个个淡定自若,那气势,当真是“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岚。”以他那粗犷的性格,当真被他们激怒了,吹起了漫天黄沙与他们较劲。正是他的狂野造就了玉门风电基地,使家乡的人民受了益,也使千千万万的他乡人民受了益,当然,也让玉门风电基地四海闻名。

  秋天,风是一位身姿袅娜的大姑娘——温柔,恬静。她唱着抒情的歌儿,踏着轻盈的舞步来到了充满喜庆的田野。在千万植物的翘首以待中走来,小麦们濒濒点头,大声为她的舞蹈喝彩,翻滚去千层波浪;棉花向来都是最胆小的,裹紧小被子,听着外面的叫嚷,终于忍不住了,好奇的探出头来,倾听她的歌声,欣赏她的舞步,刹那间,一个个棉桃乐得咧开了大嘴巴。正是她,一步一片金秋,一步一片收获。她将沉甸甸的粮食送进农民们的粮仓,也送进了他们的心窝。

  冬天,风是一位长辈——严肃,冷傲。他在大堤上一步一步地踱着步子,表情实在不苟言笑,这看看,那瞧瞧,像是一位视察军队的长官。他督促着万物沉睡,如果有谁不从,他的威严便会使其瑟瑟发抖,立刻服从命令。但万物沉睡之后,他又觉得大地实在是过于单调,便又下令白雪覆盖大地,一眼望去,雪白无暇。正是他,使得冬天的旷野依然美丽,使得冬天的世界沉寂而神圣,使得来年的生机更胜往昔。

  风,你带来了无限生机,带来了丰收的硕果,带来了无尽的能源。我爱你,爱你的天真稚气,爱你的粗狂豪放。敬仰你啊,家乡的风!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26

  从前的家乡,像风,风里充满欢声笑语;现在的家乡,像风,风里满是孤单冷清。

  从前,我的家是一个小卖部,一家四口住在堆满货品的房间里,显得拥挤不堪。但在那时却觉得很充实,很幸福。我家对面是一个水上公园,每晚,水上公园都是跳舞的大爷大妈,还有许多三五成群坐在健身器旁聊天的人,显得热闹非凡。因为水上公园人流密集,我在那里交到了许多朋友,我们经常在一起玩。

  记得那时,有个非常流行的游戏——打卡,顾名思义,就是每个人手里拿张卡打来打去。那时的乐趣真的很简单,一打就是一个下午,有时竟连饭都忘了吃。当时我的年龄比别人小,所以每次都吃亏,输个精光后哭得稀里哗啦。但第二天,我又偷上家里卖的卡上阵,结果还是一样,输得底儿掉。

  回到家后,老妈发现我偷了卡,让我在外面罚站。当时很纳闷,不知为什么老妈每次都能发现我偷卡,而且每次罚我一站就是一晚上。

  罚站时,经常有风从身旁刮过。那风,很暖,里面仿佛还充斥着下午水上公园的欢笑、哭泣和汗水。

  后来,我家的房子要拆迁了,我们被迫住到了上面的一个大房子里。房子是两层的,不再像以前那样拥挤。很宽敞,却没了当时那种感觉。

  我出去玩儿的时候,偶尔会路过水上公园,从前的房子现在焕然一新,不免有些心酸。我会坐在健身器旁,玩一会儿手机,回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在那儿偶尔会遇到儿时的玩伴,两人相视一笑,擦肩而过,背影越隔越远。或许我们都保留着曾经的那份童心,只是不好意思表达出了吧。

  我戴上耳机,看看锈迹斑斑的健身器,望望那远处的房子,不禁想到曾经的点点滴滴,耳机里的声音突然也安静了许多。

  我独自踏上了回家的路……

  公园上的风很大,突然感觉有些凉,便裹紧了衣服,加快了步伐。风依旧吹着,可风里尽是一个人的孤单。

  风,一去不复返,就像从前的家乡一样。我怀念的不是家乡,而且从前那份友情,那颗纯真的童心。风还是风,只是觉得有些相似罢了。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27

  望向窗外,忽看见一片落叶,悠悠荡荡,不止地旋转,愈飘愈远,却有一阵风托起了它,它是一个被怀抱的孩子,也是一位历经风霜的老人,最终由风的相送,叶落归根,融为泥土探索更多,思想更多。忽得又是一阵风,轻轻拂过,使我沉溺于故乡的那方水土。

  井巷的美食

  每日阳光才刚害羞地露出一丝可爱的微光时,无论大街还是小巷,都涌出一股鲜香馋人的食物气味,使得家家户户,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不约而同出动,为的就是品尝那平凡的美味,甚至连南昌人最特别的聊天日常也荡然无存,没有人不对那碗瓦罐汤爱不释手。对瓦罐汤自己而言,它是无“粉”不欢,要是不为它点一份拌粉或是炒粉,那便是对它的大不敬了。忽得又是一阵风,轻轻拂过,飘来香味,使我沉醉于故乡的那盘佳肴。

  河畔的清香

  抚河也算是一条小有名气的市内河了,作为南昌的“左抚右赣”,怎能不加上帮衬的装饰呢?于是人们为它建设玩乐的公园,鸟儿为它演奏清脆的序曲,而泥土也不甘落后,争先生长出一颗颗的桂树来,倒也赏心悦目。可孤芳不自赏,她们偏要释放出自己的才华——顷刻间,香飘十里,花满枝头,散入秋风满洪城,人们方才想起,那桂花虽小,却是香传四方。一些老婆婆们前来收集桂花,要用她们制成桂花酱。看来她们不只要让自家房屋清新,更要让肚中溢满花香呢。忽得又是一阵风,轻轻拂过,送来清芬,使我沉浸于故乡的那片秋色。

  烈火的颜色

  在南昌人的血脉深处,便是那红色的灵魂吧。想那时,南昌揭竿起义,惊动四方恶势力,革命的烈火熊熊燃烧,染红了中国土地,染红了中华民族,烧死了邪恶的奸人,烧毁了他们险恶的阴谋。今天的新四军旧址,叶挺指挥部旧址,八一起义纪念碑,是那段艰苦时光的见证,光荣地诉说那段斗争的日子。

  忽得又是一阵风,轻轻拂过,引人遐想,使我沉思于那段历史的长河。这是故乡的风,它路过这个城市的每一个岔口,它拂过这个城市的每一丛草木,它迎过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忽得又是一阵风,轻轻拂过,使我难忘一石一井一街一巷,使我骄傲地喊出我的故乡——南昌!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28

  我一回到家乡,就发现,那里的风是与众不同的。于是,我要给风涂上颜色,有金色、蓝色、红色……

  金色的风吹向银杏树,叶子像扇子一样左扇右扇。它发出“沙沙”的声音,就像沙锤一样;挺直的麦子站立着,像哨兵一样;可金色的风一吹向麦子,麦子却弯了弯腰,噢,原来她是和风打招呼。瞧!金色的麦浪拍打着农民伯伯的脸,像在对他说:“丰收的日子到了!”

  蓝色的风吹向海洋,掀起浪花,就像一位演奏家一样,发出“哗哗”的声音。风打破了平静的爱面,鲨鱼、海龟还有螃蟹都趁机钻出海面和风玩游戏呢。

  红色的风吹向马路,给警察叔叔擦了擦汗,警察叔叔笑着说:“谢谢风!”

  家乡的风真美,我给它涂上了五彩的颜色,而它给我涂上了快乐的颜色!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29

  我出生在无锡,是个地地道道的无锡人。我喝了十几年的太湖水,吃了十几年无锡饭,脚踩着无锡的土壤,呼吸着无锡的空气,自然觉得家乡是最美丽的。

  如果在假日的清晨,天刚蒙蒙亮时,窗外会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微弱的太阳光被树叶打碎,柔柔的闯入你的梦中,试图将你从睡梦中唤醒。最可爱的便是那风。它从窗框旁探了探脑袋,然后便肆无忌惮地跑进了房间,但是总会不小心碰到窗帘,拂过书桌,让人们早早地发现它。它还尝试着去戏弄花朵,好似讲了个什么笑话,逗得那花朵都乐得前仰后合了。然后它走到河边,掠过草地,便会激起一朵朵涟漪。

  如果是在晚上,天目斑斓,就如同彩墨晕染一般艳丽。走在街道上,耳旁是,鼻尖是,满颊满怀都是。车水马龙的嘈杂声,偶尔会让人无故的心烦。但如果静下心来仔细倾听那风声音,穿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也许它正在树林中玩乐,几片叶子的掉落,也毫不痛惜。叶子互相摩挲,就像是在互相耳语呢喃,痒痒得直入心底。然后风又抚过地上的青嫩小草,它们都痒得弯下了腰,舒坦极了。初春的风吹过耳畔,一点都不刺痛,而是酥酥麻麻的,使人不禁漾起了笑容。

  可是像这样的日子已经越来越少了,风已经被困在了城市中,被高楼大厦所环绕,它再也不能自由的肆意乱跑了,它带不来远方的新鲜空气,偶尔也将混着刺鼻的污染空气送入鼻尖。

  风仍是家乡的风,似又不是记忆中的模样,在车水马龙的嘈杂声中,是树的呻吟,是风的啜泣。曾经记忆中的风啊,你何时再次拂过?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30

  “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无论何时,我的身边总会有一阵风。而,故乡所飘荡的风,不比从前又胜似从前。

  春忙之风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此时虽不是初夏的四月,却也离不了多远。不先播种,哪来收获?为了秋天有一个好的收成,我和父亲早早地来到自家的田里,一路上都是辛勤劳动、有说有笑的身影,左田头的阿婆在笑着和隔壁的何婶打招呼;右田头的三叔抬起头透过斗笠望了望天上明媚的太阳;村口的大黄不知怎的,竟也在田坎上嗅着刚栽下去的秧苗。在这么一派祥和的气氛里,我竟也不知不觉地一脚踩空,踏进了自家的田里。

  田不大,却也方方正正,也就是它养活了我父亲的那一辈,从而才有了我,那么,这亩田也算我半个亲人吧。

  父亲从背篼里取出绿油油的秧苗,在阳光底下的秧苗沾着露水闪闪发光,那象征生命的绿色不由得更加的鲜艳。我和父亲卷起裤腿至大腿处,脱下鞋子和袜子,踏进了还带有一丝温暖的田里。刚一下去,我的腿就踏上了温暖的沙泥上,可没等我迈出一步便不由自主地陷了下去,田地就像一只深渊的大嘴,想一口把我吞下去。我不由得有些惊慌,只得求助地看向父亲,只见父亲指了指他身下的田,我顺着他的手看下去,原来我已经停止往下陷了,原来是虚惊一场。父亲笑着说:“看来你也经历了当年我被你爷爷上的一课。记住,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迷惑,就像这田一样,它的内在是深不见底的,一眼,什么也望不出来。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和父亲开始插秧。

  毕竟是第一次,我插下去的秧总像是没睡醒的孩童,东倒西歪的,反观父亲那边,一个个站得笔直,宛如一柱擎天。我只得向父亲求助。父亲说:“插秧是个技术活,你得让你的手和秧形成一条直线,然后直接用力地扎下去,一气呵成,这样才有效果。”我得到了父亲的真传,兴致勃勃地拿出一只秧苗,挥手插了下去,我突然有一种感觉,自己的手和秧苗仿佛成为了一体,顺手一插,它便笔直地站在了田里。我仿佛打了一注强心剂,卖力地舞动起来。

  顷刻之间,父亲和我便插完了整亩田。我站在田坎上,望着这片头发般密集的秧苗,心中不由生出一丝骄傲。一阵微风吹过,捎走了干活后的一股热意。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

  农家之风

  “日上三竿过中去,闲来农家吃耕耘”。忙完插秧已是正午,大家聚在一起,到村里广场吃春耕饭。春耕饭是我们家乡的传统,是为了让秋天的收获更加丰富而准备的,说白了就是大锅饭。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不允许自己做饭,因为讲究一个红火的气氛,所以要想吃饭,只能到广场上参与烹饪,要是没有参与烹饪,那你就别想吃饭了。所以,带着一丝无奈,我只得代表我们家和其他的小伙伴一起做饭。

  正午的太阳有一丝毒辣,我只得拿出我毕生所学去做出一道能够入口的菜。炒土豆丝?不不不,太简单了。炒白菜?不不不,太平常了。有了,干脆炖汤吧,就来个思南地地道道的小鸡炖蘑菇。

  我从三叔那里接过一只杀好了的鸡,把它的肉切成小块,然后把山里的清泉和蘑菇通通装到一口大锅里。对于炖汤,最有难度的莫过于对火候的掌握了。我用吹火筒引起火,又是一阵风挂过,把黝黑的吹烟吹到我的眼睛里,不由得泪水灌满了双眼,抬眼望望天,只觉得人生一片昏暗,因为被烟熏的……隔壁的阿竹看到我这么一副大花脸,指着我开怀大笑起来。

  炖完鸡,也是时候到饭点了。大家陆陆续续地将做好的菜端上来,有的流光溢彩,有的朴实无华,但更多的还是对自己的期待。我当然也很期待那一道把我熏出眼泪的小鸡炖蘑菇有人喜欢,但事实证明在做饭这条路上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为吃过一筷子的人总会精准地避开我的这道菜。难受,香菇。好在桌上好吃的不少,可以缓解我这悲痛难平的心情。像散着股股热气的菜豆腐;冒着清香的甜米酒;以及用自家养的山猪做的胡萝卜炒肉丝,都妩媚地撩逗着我的味蕾,一筷子下去,还能看见那金黄欲滴的油汁,分外诱人。颇有一种“众宾欢也”的氛围

  山歌之风

  吃着吃着,有人开头唱起了山歌,唱的是我们铜仁的本土故事豆腐果,那宛转悠扬的唱腔,空灵动听宛如天籁,邻座的小伙子们也按捺不住了,纷纷用自己的手打起来节拍,山上的喜鹊也嘤嘤地叫着,为这宏大的音乐会伴奏。我也不由得起了兴,唱起了思南本土的《思南姑娘大脚板》:

  “这里是我亲爱的乌江

  扬帆远航

  乌江绿

  我在贵州等你我把你深深爱上”

  就这样,一首接着一首,一声高过一声,汉子们将山歌唱得震天响,女孩们又将它唱得水灵灵。我的身边不时又挂过一阵风,将歌声捎向远方……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31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的家乡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使我至今记忆犹新。

  过春节,少不了拜年。一清早,便陆陆续续有人来拜年,“新年快乐!”“新年快乐!”……房子里回荡着愉快的祝福。吃过早餐,我们便动身去拜年。奶奶则在家中接待客人。附近朋友、亲戚,都要去拜。“祝您身体健康!”“祝您心想事成!”“祝您牛年大吉!”……接到祝福的人都笑容满面,热情地拜回去,并聊上个两三句,临走时还塞上一把桔子或小饼干,红包当然也不会少的。拜了一两个小时,回到家中,才发现口袋已经被填满了。恐怕是再也塞不下一个桔子了。

  包饺子,当然也不能少。把面团擀平,中间放上馅:玉米馅、非菜馅、芹菜……最后将它包上,捏一捏,最后放到锅中煮一煮。饺子就成了。再蘸上酱油、醋或辣椒,不能不说是好吃啊。

  水饺不仅美味,还带着许多的寓意。在春节,饺子寓意着一年的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饺子包成元宝形,还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则象征生活富裕。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家乡的风俗是与众不同的,家乡的风俗会伴我一生,令我终身难忘。

  家乡风物志作文 篇32

  任何地方的风都比不上我家乡的风,黄土高坡的风太“刚”;撒哈拉的风太热;喜玛拉雅的风太冷。真的,没有哪个地方的风比得上我家乡的风。

  春天,万物复苏,暖风四起。

  你看,一眼望不到边的菜花在春风中摇曳,带着一股股花香,诱来了蜜蜂,伏在菜花上贪婪地采着花粉。

  春风吹来了泥土的香气,混着鹅卵石的脆响,敲开了柳树种子的大门。哟,一棵棵刚刚抽出柳芽的柳条站在河岸边,在和煦的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着。

  河水映着明媚的阳光,河水被春风追赶着,显得波光粼粼,还带动了柳梢上小小的叶片。一棵棵柳树倒影在水面。在春风的伴奏下,柳树和倒影在湖面上跳着一支欢乐的舞呢!

  耳边顺着春风,传来了一阵阵嘻闹声,转头看去,是一群小孩儿在放风筝。天上飞着蝴蝶、蜈蚣和瓦片风筝,一只只风筝飞得高高的,尾巴不停地摇晃,像水中的波浪一般,显得十分可爱。

  我闭上眼,默默享受着春风的爱抚,她轻轻抚摩着我的面庞,像在给我做一次舒服的按摩。我的衣襟被稍稍卷起,耳边也响着呼呼的风声。

  春风是温柔的,夏天的风则是热烈的。

  夏天,给家乡带来的是农忙的季节。

  傍晚,吹着微微的凉风,大树也像在乘凉似的,轻轻舞动着自己碧绿的衣裳。

  微凉的秋风,给家乡带来的是喜悦的丰收。

  田地里,到处都可见到饱含着微笑的稻粒,一串串,一片片,每一颗稻谷都喜滋滋的接受着秋风的祝福,弥散出一阵阵香气。

  有时,能见到一台台收割机在田垄里辛勤的收割。那是农民辛苦了一年所盼望的,秋风这时在给那饱满的稻穗送行。

  当北风呼啸时,带给家乡的是银装素裹,给大地盖上一层温暖的棉被,好像是让为人们奉献了一年的大地好好休息。

  这便是我家乡的风,没有哪个地方的风比得上我家乡的风。